四個“國家級”同台 一枝“二度梅”跨界
  本報訊 (記者 張良娟)12月10日,由省曲藝研究院創排的大型曲藝劇《錦城繡娘》在四川錦城藝術宮上演。在這出120分鐘的曲藝劇中,四川揚琴、四川清音和蜀錦、蜀繡四大國家級非遺同台唱起大戲,還請來了川劇“二度梅”陳巧茹跨界演出。《錦城繡娘》講述女主角惠娘學藝、戀愛、送戀人出征抗戰、失明學習盲繡並堅守傳承蜀繡的故事。“這出曲藝劇用四川揚琴、清音的唱腔來展現蜀錦、蜀繡,是一齣地地道道的川味大戲。”省曲藝研究院院長陳淳表示,四川揚琴、四川清音和蜀錦、蜀繡均為國家級非遺,曲藝劇《錦城繡娘》可謂是用非遺的形式來講述非遺傳承。
  作為文藝“輕騎兵”,曲藝演出很少連台唱大戲。但《錦城繡娘》卻足足演了120分鐘,一段段脫胎於四川揚琴和清音小調的唱段,隨著惠娘境遇的改變唱響舞臺。染布、織錦、穿針引線……蜀錦、蜀繡的歷史和技藝通過歌謠和舞蹈一一展現,讓整台演出如詩如畫。有趣的是,連四川清音的“哈哈腔”也被用作擬聲詞,表現蜀錦織錦時飛梭穿過的聲音。而當惠娘送戀人出征抗戰時,舞臺上則響起了川江號子。
  第一次演大戲,曲藝劇大請“外援”。其中,女主角由川劇項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、“二度梅”陳巧茹跨界飾演,男主角則邀請了四川省川劇院的青年演員鄒宏。此外,該劇還借用了舞蹈、戲劇等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,連導演組都是由話劇導演和舞蹈編導聯合組成的。
  陳淳表示,請“外援”主要是為了彌補曲藝自身在表演上的弱點。“曲藝往往以說唱為主,表演比較弱,優秀‘外援’先把劇目立起來。”陳巧茹則告訴記者:“川劇和四川清音、揚琴有著‘血緣關係’,很多曲牌都是共通的,唱起來難度不大。”
  省曲藝研究院擬將《錦城繡娘》打造成保留劇目,因此,創排之初就設置了AB兩組演員。A組由陳巧茹領銜,B組則集合了吳瑕、胡酈珈、曾戀等四川的幾位“牡丹獎”獲得者。陳淳表示,爭取明年在全省進行50場左右的巡演。
  (原標題:《錦城繡娘》川味曲藝連台唱大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65powd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